猇亭大义男子18年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人

三峡晚报   2023-05-05 17:02:35

高祖安近照

2006年,全家人唯一的一张合影。

这是奇怪的一家人:4口人,4个姓;


(资料图片)

这是命运多舛的一家人:妻子患有帕金森、肺癌、胸膜癌;继子患有精神疾病;母亲患有腿疾(继子的奶奶);

这是苦难的一家人:妻子和母亲在一个月内先后离世,他和继子成为人生中彼此的依靠;

这是温情的一家人:去世前,妻子依偎在丈夫怀中,恋恋不舍;老母亲大清早给儿子买来一条烟,下午去世,似乎想在走之前给儿子留下点什么;有精神疾病的继子把继父当成了亲生父亲,“他就是我的亲爸爸!”街坊们都说:“高祖安和他们一家,虽没血缘关系,但比亲儿子、亲父亲还亲!”

在宜昌市猇亭区桐岭新村,街坊邻里间流传着一个关于“爱”的故事。

闯荡半生 情归宜昌

66岁的高祖安,重庆云阳人,家里6兄妹。因为穷,16岁就开始外出闯荡。

他嫁接过柑橘;贩卖过猪肉;在码头当过小工;做过水泥生意……这些年来,高祖安去过东三省、上海、广东等地,足迹遍布半个中国。

2004年,46岁的高祖安来到宜昌,当时猇亭修路,高祖安就到工地打工,租住在农户家。

农户见他憨厚老实,得知他还没结婚,便将正在家中帮忙做绷子床的魏启安介绍给高祖安。

魏启安虽然49岁,但见面第一眼,高祖安发现面前这个女人挺贤惠,是个可以过日子的人。

“漂泊半生,不想再走了,就在宜昌安家吧。”

魏启安的命很苦,丈夫病逝,儿子有精神疾病,婆婆的身体也不好,她一个人就是全家人的天。为了照顾这个家,她一直在外面打小工,认识高祖安,也是因为在别人家做绷子床。

“她把家里情况都告诉我了,劝我放弃。但我想,是病,总能治好。她人很善良,我就相中她了。”高祖安说。

在高祖安的追求下,魏启安终于答应了。

面对儿媳改嫁,婆婆温昌英非常平静,“老太太非常善良,不愿意儿媳一直守寡,有个能照顾她的人,老太太也很高兴。”高祖安说。

2005年,两人在家门口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,摆了几桌酒,请街坊邻里过来热闹了一下。

唯独让高祖安不快的,是没有领结婚证,“她说不想拖累我,坚持不领证,说我只要想走,随时都行。”高祖安有些无奈。

照顾呵护 情逾骨肉

婚后,高祖安把魏启安,还有她和前夫的儿子,前夫的妈妈,都当成自己的家人,悉心照料。

魏启安的儿子叫冯万华,中专毕业后外出打工,与同事发生纠纷,精神受到刺激,19岁那年患上抑郁症。

高祖安没有嫌弃继子,而是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呵护。

冯万华沉默寡言,看到陌生人就会惊慌失措;一犯病,就口吐白沫、浑身抽搐、胡言乱语。

“不敢见人,见人就害病。”高祖安摇头。

有一次,冯万华突然病了,躺在床上,双唇紧闭,不吃不喝。

正在外面做工的高祖安知道了,火急火燎地赶回家。他把继子搂住,捏住他的下巴,让嘴张开一道缝,拿勺子挖了饭,一勺一勺喂到他嘴里。

“一餐饭喂了两个多小时,忙了一身汗,持续了半个月。”高祖安回忆。

他寻思这样下去不是个事,必须给继子壮胆。每天早上,他会带冯万华去菜市场买菜,要他和摊贩们沟通。一开始,冯万华非常排斥,但在继父不厌其烦的教导下,他敞开心扉,能和陌生人沟通了。

2007年,在继父的鼓励下,冯万华又去学了一个多月的厨师,学的红白案。“他的拿手菜是酸辣土豆丝、肉糕,不过因为经常生病,慢慢都忘了。”高祖安说。

之后,冯万华又在继父的鼓励下,学了电工。高祖安说,并不指望孩子赚钱,而是希望他不要一直闷在家里,会加重病情。

“我现在好多了,外人都以为我们是亲生父子。”冯万华腼腆地说。

妻子前夫的母亲名叫温昌英,1933年出生,高祖安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妈。老太太腿脚不利索,在家需要什么,都是高祖安把东西递到她手里。

老太太生病了,走不动路。高祖安蹬着三轮车,送她去村卫生室治病。

高祖安做的一切,老太太看在眼里,渐渐把高祖安当成自己的亲儿子,经常会在高祖安回家前,为他泡上一杯茶,还主动帮忙扫扫地,洗洗衣服。

有一年,高祖安在外地打小工,妻子和儿子都卧病在床,无人照顾温昌英。在街坊的建议下,温昌英就去养老院暂住。

高祖安回来后,又把老太太接回来,按他的话说:“只要我在家,就要亲自照顾,外人照顾的再好也赶不上屋里人。”

高祖安,用爱温暖了这一家人;这一家人,也用爱回馈了高祖安。在外人眼里,这个临时组成的家庭,似乎成了当地的模范家庭,让很多人羡慕。

祸不单行 厄运降临

婚后第7年,厄运,终究还是降临。

2011年,正在干活的魏启安突然感觉双腿无力、手发抖,吃饭的时候筷子也拿不稳,到医院检查,得到一个晴天霹雳:帕金森!

“以前在新闻里听过,有个大科学家好像就得了这个病,没想到我老伴也得了。”高祖安有些沮丧。

那一年,魏启安住了5次院。同时又查出肺癌、胸膜癌。

高祖安带着妻子去了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治病;为了省钱,自己买了有关护理的书籍,学习照顾病人。

“那段时间,她有轻生的念头。”为了让妻子好好治病,2012年,高祖安拍板,带着妻子去民政局领了证。一辈子,就牢牢地拴在一起了。

魏启安的病反反复复,每次住院,高祖安从不将病历给儿子看,因为他知道儿子藏不住事,万一告诉了妻子,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。

这些年来,为了给妻子和继子看病,高祖安将多年打工攒的40多万花的干干净净。

2021年12月4日,高祖安永远记得这一天。

晚上10点多,魏启安说睡不着觉,要丈夫陪她看会电视。夫妻俩就这么坐在沙发上,随便找了部电视剧。

“她跟我说,想在我肩膀上靠,这一靠,就是一个多小时。”说到这,高祖安的声音有些哽咽。“后来进屋休息,靠在床上,她说‘我不行了。’”高祖安还没反应过来,感觉肩头一沉,心里顿时一炸,再看,妻子已经没了动静。

魏启安的死,给这个家带来难以想象的悲痛。但命运,似乎总是那么不近人情。

魏启安去世后一个月,也就是2022年1月。高祖安记得很清楚,那天大清早,平时腿脚不利索的温昌英突然有了精神,大清早趁着高祖安和孙子还没起床,下楼去买菜,要知道,已经88岁的她,已经很久没独自出去过了。

等高祖安起床后,温昌英也回家了。老太太递了一条香烟给高祖安。高祖安开玩笑说,“您平时不是老唠叨,让我少抽烟吗,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?”老太太说,“给你买烟抽,你还话多,省着点抽,不要当饭吃。”

之后,温昌英又去厨房下了一碗面,吃完后,就坐到沙发旁烤火。

高祖安正在厕所洗衣服,听到客厅传来“哐当”一声,他赶紧出来,发现温昌英摔倒在地。

高祖安赶紧把老太太搀起,喊了一声“妈”,老太太睁开眼,看了他一眼。高祖安又喊了一声“妈”,老太太轻微的嗯了一声。当高祖安喊出第三声“妈”后,温昌英长出了一口气,闭上双眼,再也没有睁开。

一个月内,接连送走媳妇和老太太,身子骨硬朗的高祖安再也经受不住打击,病倒在床上。

但是,当他看到床头手足无措的冯万华,心中念叨:儿子的妈和婆婆都走了,现在就剩我一个亲人了。我不能有事,必须陪着他。

寒泉之思 爱意传续

治病,已经花光了高祖安的所有积蓄,现在他的腿脚也不利索,不能出去打工。每月只能靠退休金和低保金过活,差不多有2000元。

但冯万华每个月吃药就要花掉600多元,高祖安远在重庆的母亲依然健在,每年还要给母亲打一笔生活费。

现在的他,每一笔钱都精打细算。

日子虽然难,继子冯万华却继承了高祖安最宝贵的品质——勤劳、孝顺、友善。

每天清晨,为了让继父多睡一会,冯万华都会搭乘37路车去菜市场买菜;在家里,他会主动烧菜,尽管厨艺都忘记了,但还是能炒几个小菜,“味道还行。”这是高祖安的评价。

继父病了,他会忙前忙后,端茶送水,嘘寒问暖,极尽孝道。

在楼下散步,不管是街坊还是陌生人,他总会笑着对别人打招呼,说一声“您好”。而这在以前,是不能想象的,因为他非常害怕陌生人。

“我想控制住病情,如果可以,我也希望找到一份工作,以后爸爸做不动了,我要照顾他。妈妈和婆婆都不在了,爸爸是我唯一的亲人。”冯万华对记者说。

邻里评价

65岁的冯万刚,与高祖安同一栋楼,他说:“老高撑着这个家,很不容易,换成其他人,很难坚持这么久。”

90岁的冯发惠坐在楼下晒太阳,听到记者询问高祖安的事,她回答:“4个人,4个姓,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,一直都很好。去年,他一个月送走了2个人,全是他一个人张罗的。”

60岁的宋红美,“高祖安为人和善,家里三个人都生病,祖孙三代都靠他一个人养活。现在他还要苦撑着陪继子,真的非常伟大。”

记者张泽牧 通讯员胡梦潇、何蓉

推荐